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在2018年上半年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后地區工作調度會上通報稱,上半年全國有39個地級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后,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難度較大。[詳情]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我國的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就污水處理行業而言,高標準排放、高壓監管、強力問責與處罰也將成為新常態。新形勢下,如何利用系統思維提升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環境治理的要求,成為當前需要面對的新課題。[詳情]
信息通信業與人工智能應和諧共舞已是行業普遍共識。國際電信聯盟今年將“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主題定為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業面臨的重大機會與挑戰不言而喻;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署名文章中也提到:“信息通信行業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應用場”。[詳情]
環境部發現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6426個 497個整治進展為“零”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是老百姓飲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部分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仍較為突出。[詳情]
近日,因“對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一事,山西某市相關人員被問責入刑,而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也被約談。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該市去年1月之后的第二次約談,背后折射出履職不力、敷衍整改的問題,令人警醒。[詳情]
從2015年開始實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進展過半。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又明確提出“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詳情]
其中,盈峰環境152億重組并購中聯環境是金額最大的一筆交易,其次為中國天楹以88.82億交易價格收購現金奶牛企業世界環保巨頭Urbaser。永清環保并購數量最多,4筆交易金額達20.83億,中國水務和金圓股份位居其次。[詳情]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伴隨生態文明建設治國理念的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環保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為環保產業的“先行者”,環保裝備制造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黃金時代”。[詳情]
在不斷加深的市場化進程之下,環保行業亦面臨發展“新常態”:對于整體產業鏈來說,市場需求占比逐步提升的同時,融資難題也成了目前部分環保企業的絆腳石。而在資本市場愈加挑剔的視野下,具備資本操作能力、優質核心資產的環保企業無疑將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詳情]
記者8月2日從水利部獲悉,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日前完成首次正式向北方30條河流生態補水。從今年4月份開始,向沿線受水區河南、河北、天津等省市生態補水,截至6月30日累計補水8.7億立方米。[詳情]
為加快推進“十三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工作進展,踐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理念, “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2018ZX07109-001)”課題組分別于2018年3月、5月、7月3次赴京津冀重點研究區“北京市通州區”和“密懷順平原區”進行現場調研。[詳情]
日前,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召開執法聯動機制第5次聯席會,共商2018-2019年區域環境執法聯動重點工作,將會繼續深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控,開展聯動執法,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環境違法案件,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執法檢查力度。[詳情]
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讓環境產業快速成為熱點產業被廣泛關注。資本開始聚集、企業大量涌入、市場發展突飛猛進。[詳情]
按照《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截至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除了產能規模外,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海水淡化的成本劣勢將在未來隨著創新技術應用而逐步消解。[詳情]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5月上旬起,生態環境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32個督查組,分三個批次,對30個省(區、市)70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