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在2018年上半年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后地區工作調度會上通報稱,上半年全國有39個地級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后,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難度較大。第一季度參加調度會的73個地市中有42個地市退出了水質達標滯后名單,但仍有31個地市第二次參加會議。
經濟觀察網記者梳理發現,在這39個城市中,遼寧省達標滯后的城市數量最多,包括鞍山、盤錦、沈陽、鐵嶺、錦州、阜新、營口、遼陽等8城,劣V類且超標斷面總數達12個;河北、吉林省各有四城達標滯后,包括河北保定、唐山、滄州、邢臺,吉林四平、長春、遼源、吉林市,這兩省劣V類且超標斷面數各有5個。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長春、沈陽等39城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部分斷面主要污染物濃度不降反升。今年上半年全國有155個斷面出現了水質反彈,其中遼寧、黑龍江、吉林、湖北、云南水質反彈數量居全國前列。
另外,其余達標滯后的城市包括北京房山區,山西大同、運城,內蒙古通遼,黑龍江省哈爾濱、齊齊哈爾、七臺河,江蘇南通,安徽合肥,山東淄博、濱州,湖北荊門、武漢,湖南益陽,廣東廣州、揭陽、深州,廣西玉林,四川德陽,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南昆明、普洱、玉溪市。
值得注意的是,鞍山、四平、盤錦、保定、長春、沈陽、大同、哈爾濱、昆明、齊齊哈爾等10個城市上半年達標滯后情況最為突出。其中,鞍山、四平、哈爾濱、昆明4個地市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均為全國水質達標滯后問題比較突出的地市。
而齊齊哈爾、唐山、滄州、七臺河、通遼、德陽、黔東南、玉溪等8個市(州)因第二季度水質變差加入名單。其中,齊齊哈爾市第二季度水環境質量惡化嚴重,初次進入名單就位于滯后名單第十名。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7成,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為6.9%,水質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吉林、遼寧、廣東、山西、湖北、黑龍江、江蘇、湖南、陜西、廣西、福建、重慶、安徽等13個省份目前工作進展與“水十條”目標責任書中的要求差距較大。其中,遼寧省上半年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超四分之一。
此次調度會還指出,為從根本治理水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開展滾動調度管理、持續加大宣傳力度,按季度發布達標滯后城市名單,引導社會輿論聚焦水環境保護,發動公眾力量督促水環境質量達標。
張波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對于一些搞治標不治本、搞形式主義的地方,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大問題曝光力度,督促各地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切實提高群眾獲得感。
“今后地方水環境污染問題一旦列入國家清單,生態環境部會一盯到底。不僅老百姓盯,我們也盯,不獲全勝不收兵。我們不只是今年督查,甚至2020年之后還會繼續督查,直到問題解決。”他講道。
2018年上半年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后城市名單: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