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集中主要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重點突破分布式、全天候建造等高端應用領域的2到3種建筑施工機器人,掌握總體技術,并形成規模應用,帶動我國建筑施工機器人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發展”。
是不是有一天,機器人取代人類成為建筑工人?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對此很有期待,“機器人技術是最有可能承擔起建筑業革新重任”。然而,目前建筑施工機器人并未被列入國家各項規劃的重點發展領域,相關產業發展極其緩慢。
作為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王美華將傳統的建筑施工稱為“侵入式”開發,先開挖破壞原有植被,破壞了自然環境;建筑施工期間產生的固體垃圾、廢水、有毒有害物化學物質也會對環境產生很大危害。此外,水泥、鋼材、玻璃等原材料的生產,對于環境的污染也很大,“而以建筑機器人為代表的未來數字化營建技術,有望徹底重塑建筑業的面貌,實現真正的綠色環保、無污染的營建。”
長期以來,建筑業具有“危、繁、臟、重”的屬性,施工人員的工作條件極差,繁重的操作,工作環境充斥著泥漿、粉塵、噪聲、震動,導致職業病高發。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速,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將日益緊缺。
在王美華看來,如果未來建筑業不能去除這些不利標簽,“重塑”自我形象,勢必無法吸引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因此,建筑機器人是營建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是保障施工人員安全、提升工作品質的必然選擇,也是人力資源日益短缺的必然選擇。
“目前,建筑機器人的發展總體上還處于欠發展階段”,王美華說,如今對于機器人技術如何與建筑業相結合、建筑業如何適應機器人的介入等問題還沒有形成清晰、統一的發展圖景。與此同時,建筑機器人原創產品缺乏。她透露,雖然國產設備和硬件雖然非常多,但是可靠性和耐用性存在嚴重問題。反之,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價格昂貴,大幅提高了建筑機器人產品的成本,使得建筑機器人產品在制造、應用和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大大增加了成本。
為了推動建筑施工機器人發展,王美華建議在資金、稅收、產品銷售補貼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提高國產建筑施工機器人使用率。她還建議,允許成立租賃公司促進小企業對于建筑機器人的使用,同時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參與建筑機器人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技術瓶頸如果不突破,中國建筑機器人產業也難以發展。“可以開展建筑施工機器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制造工藝技術研究,攻克關鍵零部件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王美華提議,可以關注人工智能、感知、識別、驅動和控制等下一代技術研發平臺,同時聚焦尚未被現有技術體系納入的能源、大數據、安全和材料等技術。
“我們能否集中主要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重點突破分布式、全天候建造等高端應用領域的2到3種建筑施工機器人,掌握總體技術,并形成規模應用,帶動我國建筑施工機器人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發展”。
王美華建議,在砌筑、墻地面施工、清洗拆運、3D打印等細分領域開展自主品牌建筑施工機器人的應用示范;推進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示范應用。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