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起實施的《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明令禁止生產性污水外運處理,然而去年年底,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滬期間,卻發現崇明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園區仍將生活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外運處理。經過半年多的整改,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園區不僅通過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滲濾液的就地凈化處理,還通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從根本上減少了生活垃圾填埋以及滲濾液的產生量。
生活垃圾滲濾液就地凈化處理
崇明生活垃圾填埋場1號庫區的滲濾液處理設備今年6月剛投運,日處理能力達100噸。崇明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園區產生的滲濾液通過這套設備的凈化,產生的達標污水可直接排放入長江。在此基礎上,投資約7000萬元的園區污水處理廠有望在2年內建成,規劃占地面積33畝,日處理能力可達400噸。
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滲濾液問題,就要降低生活垃圾填埋量。在崇明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園區內,一座全新的固體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已經投運11個月,崇明全區的生活垃圾運到這里進行7天的發酵后焚燒發電,發酵期間產生的滲濾液則被收集起來,通過管道直接進入園區內的污水處理設施,達標后排放。
上海城投瀛洲生活垃圾處置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的施龔柳介紹,過去,這里日均要填埋五六十噸生活垃圾,而目前,園區內已基本沒有生活垃圾要填埋,甚至連以前堆場內的存量生活垃圾也被挖去焚燒發電,填埋的只是焚燒生活垃圾后的爐渣和處理污水留下的污泥。
鄰避效應只能下苦功夫溝通
崇明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園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園區南面新征村村民的心。
在新征村住了40多年的施永泉不由感慨:“苦日子終于到頭了!”他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之后,這里逐漸發展成為接納整個崇明島生活垃圾的填埋場?!拔壹也烹x開800米不到,夏天有時不刮風,也能聞到臭味!”
“生活垃圾焚燒在很多地方都被視為敏感話題,為什么能接受?”面對疑問,施永泉坦言,一開始村民心里也吃不準,但區政府和園區管理方多次組織村民到現場參觀,請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對生活垃圾焚燒后產生的尾氣進行監測并實時公開,還聘請村民當固體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的輔助工,這些做法逐漸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拒絕和抵觸,很大的原因在于不了解?!背缑鞴腆w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項目負責人黃定南表示,要破解生活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的鄰避效應,只能下苦功夫:通過反復溝通,讓周邊居民徹底認知、掌握這些處置設施的真實情況。
據悉,最近新征村村委會內的電腦還將和固體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聯網,村民可以實時監督尾氣排放監測數據。同時,當地基層鎮村干部建起了巡邏隊,發現園區存在環保違法違規行為或隱患,將第一時間向主管部門反映。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