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海港灣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5月23日(以下簡稱“中交三航局港灣院”)憑借新型建筑材料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能力和數智化賦能工程建設的顯著成效,榮獲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進一步激活新質生產力引擎。
近年來,中交三航局港灣院以新型建筑材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切入點,不斷推出解決特殊工程需求的新型建筑材料產品,如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節能環保新型綠色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功能型新型建筑材料,依托大型工程項目開展實踐研究和推廣應用,以產品化、產業化方式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6月,在大洋山海工基地現場,三航局要為小洋山北作業區量身定制136個大圓桶,混凝土消耗量約27萬立方米。面對眼前這個長30~40米,寬20米,高20~26.5米的龐然大物,研發團隊負責人劉恒自信滿滿:“我們的外加劑可以優化氣泡結構和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證混凝土流動性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強度。”研發團隊通過自立課題,研究外加劑復配技術,解決了“大圓桶”這種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存在的泵送距離長、高度高、對混凝土可泵性要求高等問題。
截至當前,“三航巖”外加劑已在大洋山海工基地現場應用近200噸,依托產品性能優勢,公司成功邁入多個重點工程領域,先后簽訂小洋北作業區、馬跡山、衢山等項目供貨合同,“三航巖”外加劑已在各施工現場應用超700噸,生產混凝土超4萬立方米。為各類工程減少了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助力實現基建領域的綠色轉型與降本增效。
在軟基處理領域,創新研發團隊突破“先挖土,再用宕渣置換”的傳統方案,采用“意砼”固化劑新材料+設備的方式直接在淤泥上作業,最大效率滿足大面積軟土固化需求。目前,團隊僅用3個月時間,使用22萬噸固化劑固化方量220萬方,固化面積182萬平方米,順利完成了國內最大原位固化軟基處理工程——浙江省三門縣洋市徐區塊造地工程,實現淤泥質土場地內完全循環利用,降低天然砂石開采,相較傳統水泥減少碳排放60%。
(圖:軟土原位固化技術)
在新材料領域取得突破后,中交三航局港灣院并未停下創新的腳步,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產業升級賽道,他們以數字化轉型為新引擎,力求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更高效、更綠色的發展目標。
研發團隊聚焦行業痛點,探索工程船舶燃油監控領域數字化管理,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北斗等技術構建“數據驅動-精準管理”的創新模式。如今,小洋北重點水工項目各條船舶均已實現船舶油耗、發動機運行狀態等核心數據實時觀測,數智化團隊按照“一船一方案、一船一標定”原則,成功將船舶燃油系統在該項目試點應用。據統計,自系統2024年上線以來,人工填報環節減少80%,月度油耗統計耗時從3天壓縮至4小時。“船舶燃油智能監測系統是港灣院產數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未來我們還將結合AI大模型對監測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探索構建多工況條件下船舶綜合油耗系數預測模型。”團隊負責人楊安韜看著屏幕講解到。
(圖:船舶燃油智能監測系統)
海上風電數智運維平臺也是中交三航局港灣院的“黑科技”,他們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無線通信、移動互聯以及BIM等前沿技術,打造出數字孿生海上風電場,以此為載體實現海上風電場建設期和運維期各個環節的業務融通,提升數據感知能力、智能運維能力,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智慧運維”的模式。
(圖:海上風電數智運維平臺)
針對海上風電外海惡劣的自然環境及大直徑、高噸位的技術要求,團隊研制開發出國內外最大噸位75000千牛錨樁法樁基靜載荷試驗系統。“當時最大的難題是結構設計非常復雜和材料選取加工困難。”研發工程師沈春華回憶道,“既要扛住巨大荷載,又要應對復雜海況長時間反復沖擊,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他帶領團隊制定攻關方案,用先進的設計軟件對反力架進行反復多工況模擬分析,選取多種材料進行性能對比,最終選定了最佳材料并順利聯合供應商定制加工。“調試那天,眼看著加載數據穩穩達標,現場檢測人員懸著的心才終于落地”,沈春華至今仍感慨萬千。
(圖:三峽廣東新能源陽西沙扒)
目前,75000千牛試樁反力架作為全球最高噸位試樁設備已為國內外多個海上風電工程進行了試樁試驗。自2008年參與亞洲最大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以來,中交三航局港灣院先后為中廣核、華能、中國電投、大唐公司等幾十個海上風電提供了樁基檢測技術服務,在海上風電樁基檢測領域創下國內、國際多項之最,僅通過基樁檢測結果并優化設計就為江蘇某項目節省成本近億元。
以新材料革新傳統工藝,用數智化重塑產業格局,未來,港灣院將持續深耕技術創新,以科技之力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新質生產力賽道上跑出加速度,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審核編輯: 朝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