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9日蓋世汽車主辦的2021第二屆中國汽車動力總成電氣化國際峰會上,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智能電動產品線副總裁彭鵬發表了“新能源汽車動力域八大趨勢”的主題演講。
彭鵬認為碳中和是當今世界最為緊迫的使命,國家為此制定了“30·60”的政策。當前,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還沒有達到頂峰,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實現綠色零碳出行,需要先解決行業當中的難題和挑戰:一是整車開發周期長、成本高;二是充電效率低、充電時間大于40分鐘;三是里程焦慮、冬季續航縮水;四是電池安全問題頻發;五是動力域智能化發展緩慢;六是車企對于更勝一籌的差異化解決方案的需求。因此,行業需要站在這些問題上去著眼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能源汽車動力域八大趨勢
趨勢一·融合極簡:從”三合一”走”N合一”的超融合動力域架構,硬件模塊化,實現整車極簡布置及開發。未來,“N合一”有兩大發展趨勢,一是驅動系統、熱、鋰的超融合,實現部件超融合,芯片、算法融合,控制歸一;二是滑板底盤,可以極大減少新車開發成本與周期,靈活打造多元化汽車類型。
趨勢二·千伏平臺:當前電動車充電便利性不夠,充電要1小時,排隊可能要4小時。目前,動力域高壓化技術基本完畢,以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已基本成熟,車企爭相布局800V電壓平臺,結合當前的充電基礎設施,可以實現15分鐘的快速補能。預計未來,大功率充電需求推動動力域向“千伏” 演進,快充接近加油體驗,5分鐘的補能不再是神話。
趨勢三·全場景高效:動力系統通過引入AI、大數據、5G、IoT等數字化技術,通過“比特管理瓦特”實現電能、熱能、動能的協同,通過AI尋優達到效率的最佳匹配,通過實現三層級高效:器件級高效、系統級高效與整車級高效,從而實現全工況全場景的能效最優。讓電動車動力電池中儲存的每一度電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動力輸出應用,即可最大化降低用戶的里程焦慮,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
趨勢四·AI使能安全可靠:電池很難通過傳統的云和大數據的方式進行熱失控預測,AI技術引入后,通過AI升維手段,學習在低維空間的投影學習,解析機理層的變化過程,從而實現熱失控的預警。未來在整個動力域都能通過AI和數字孿生手段,對三態(設計態、生產態、運行態)進行迭代優化,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趨勢五·分布式驅動:目前主流采用集中式單電驅,沿用傳統內燃機驅動架構,部件多,能量利用率低,駕駛體驗差;目前領先的技術可實現多電驅協同,扭矩矢量控制,提升特定路況駕駛體驗和安全性;未來從集中式走向分布式,全輪獨驅,靈活高效,能夠實現坦克掉頭,蟹行等復雜驅動方式,打造極致駕駛體驗。
趨勢六·智能OTA:當前,動力域通過OTA能力進行持續功能性升級,為車主帶來優質的業務體驗。主要從個性化,性能提升和優化三方面,小步快跑的敏捷迭代發布。未來,大數據、云,與消費者個性化和場景化的需求融合,人工智能加持下將推動動力域加速從機械部件向智能終端重塑,實現動力域個性化智能體驗提升。
趨勢七·集中域控制:當前主流車型僅僅專注于功能滿足,整車采用分立架構孤島式管理。部分領先車型在向以人為中心的智能車進行轉變,智能化正在逐步完善,整車架構開始引入以太網,分域進行架構管理劃分。未來整車將繼續演進為以人為中心的第三生活空間,整車架構將進行高度的多域融合,引入車載中央控制架構,最終實現整車的高度智能化,面向自動駕駛跨域協同更快,整車控制更安全。
趨勢八·數字化開發:動力域開發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方向演進,開發周期減半,開發成本減半。未來隨著數字化的導入,可基于集成、數字化平臺開發,及高精度虛擬仿真建模、多物理場耦合仿真尋優和驗證、數字孿生、自動化測試及大數據AI智能分析等技術,實現1-2年集成迭代,加速電動車的開發進程,給車企帶來更新更好的體驗。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