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又稱建筑固廢,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它垃圾。近年來,隨著經濟生產和社會活動的不斷擴大,建筑垃圾逐漸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一大難題,不但影響市民生活環境,還造成土地資源大量浪費。
目前,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產生量近35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但回收利用率不足5%。建筑垃圾往往被丟棄或填埋,嚴重污染環境。有關部門測算,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堆存總量已達到200億噸左右,每年增量達35億噸占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左右,是我國城市單一品種排放數量最大、最集中的固體廢物。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外運、填埋和露天堆放等方式處理,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還產生有害成分和氣體,造成地下水、土壤和空氣污染,危害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隨著《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實施,新《固廢法》將加大推進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力度,在加強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分類處理、科學回收、綜合利用等全過程管理方面作了相關的規定。在政策支持下,國內有許多城市已經開始推進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
沈陽:建成全國首個“多廢合一”處理基地
2018年6月,沈陽出臺了《建筑垃圾和散流體物料處置管理規定》,將建筑垃圾收納場所的建設和綜合利用納入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建筑垃圾收納場所。沈陽固廢處理基地于2020年正式建成投產,這是全國首個集多廢合一、多產聯動、協同處置、循環再生為一體的環保產業園,可處理的廢物包括城市污泥、通溝污泥、河道淤泥、建筑垃圾及報廢汽車等,在固廢處理領域已經形成22項專利和多項技術革新成果,達產后每天可消納多源固廢總規模將達到6500噸以上。
沈陽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項目的正式投產標志著建筑垃圾從收集、運輸、處置到資源化利用再生產品,形成了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的完整閉環。建筑垃圾變再生骨料拆遷、裝修工地產生的磚瓦和混凝土碎塊,經過篩選、分類、粉碎等過程,就變成了不同粒徑的再生骨料,這些再生骨料配合相應的其他材料,經過再加工,又能重新變成墻磚、路面磚、路邊石磚等建筑材料。再生材料制成的磚不僅堅固耐用,而且看起來也是嶄新的。
由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中國首部以城市固廢處理和綜合利用為題材的紀錄片——《凈土》,也在沈陽城市固廢處理基地開機拍攝,將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沈陽市城市固廢處理的發展歷程。
義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項目啟動
日前,義烏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占地面積133畝,總投資3.9億,主要處理義烏市域范圍內產生的建筑拆房垃圾、裝修垃圾等固體廢棄物,并協同深加工處理礦石開采的尾礦石料。項目配置3條核心生產線和全面的閉環產品生產設施,擁有先進的建筑垃圾預處理系統,能有效地提高分選骨料的品質,降低骨料含雜率,增強骨料使用價值。
建設規模為年處理建筑拆房垃圾100萬噸、裝修垃圾30萬噸,協同尾礦石料加工處理200萬噸,綜合年處理量330萬噸,是目前浙江省內拆房垃圾及裝修垃圾綜合處置能力最大的資源化項目。
項目建成后將減少天然石料開采帶來的資源消耗,有效解決以往拆房垃圾就地處置等方式所產生資源轉化率低、終端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不高等系列難點,成功破解城市固廢消納的治理痛點,對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湖南:14個縣啟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
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3月17日發出《關于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縣(市、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岳麓區、長沙縣、衡南縣、醴陵市、湘鄉市、邵東市、汨羅市、安鄉縣、桃江縣、桂陽縣、零陵區、鶴城區、新化縣、吉首市等14個縣(市、區)啟動試點,今年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完善建筑垃圾多元化治理模式。
到2021年底,各試點縣(市、區)要初步建立建筑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建成一批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規模適宜、管理規范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確定一批技術創新、管理精細、貫徹綠色理念的源頭減量示范項目,建筑垃圾申報核準率、收運率、安全處置率力爭達到100%,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40%。
加速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徹底建筑廢料處理這一阻礙城市發展的“頑疾”,通過發展這一可持續的綠色朝陽產業,可有效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創造經濟價值、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