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弗戈“中國制造業2025企業家國際論壇”上,貝加萊工業自動化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博士發表了“智能制造時代自動化的使命”演講,其中包括了從產業角度對制造業發展的深刻洞見,以及對自動化在新時代的使命認知,本文將其演講文檔中予以截取,并配合演講予以分享。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發展,很多產業從無到有,經歷了非常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國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產業人共同推進的,以及高效的政府決策與大量的產業政策支持,其次,我們有巨大的市場,讓我們有機會試錯,迭代而能帶來高速發展,產業門類齊全也使得科技可以在不同產業間的共享,這些給了我們均攤產業成本的機會,電商、支付等的高速發展使得IT基礎設施大量投資,進而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網絡條件,而這又進一步攤薄成本,使得我們在電子領域更快的發展。
圖1-制造業發展的進步與不足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但要有清晰認識,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仍然有待提高,依賴于傳統低勞動成本、抄襲省略研發成本、犧牲環保的發展路徑也是不可持續的,國家也越發重視社保的投入與監管,不斷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在環保方面的力度,這些都使得我們原來那些依賴低價優勢的企業要去轉型。人才是一個基礎話題,今天我們要發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都需要大量的高品質人才,包括現場的高技能職業工人。
變革拐點的市場需求
對于制造業而言,必須圍繞客戶需求,包括對品質、成本、個性化多方面的需求,今天,我們討論智能制造都是因為“個性化”生產下如何實現高成本效率變得更為迫切與顯著。
圖2—需求的變化與產業鏈內的傳遞
需求是一個傳遞過程,從終端消費者到生產企業、再到OEM機械制造商,再傳遞到自動化行業,而消費者的這種個性化需求,對于生產而言是很大的挑戰,而這需要產業鏈上的企業共同來面對,更為靈活的產線,需要支持工藝靈活切換的設備,而同時這些依賴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支撐。
自動化的使命之一就是通過跨界技術的融合,使得定制化生產,與標準化生產接近的成本。
推進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
在具體的執行方面,肖維榮博士就數字化創新設計、工業應用技術軟件化、實現數字互聯、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等闡述了自動化在智能時代的使命。
圖3-全生命周期數字化
數字化是推進智能制造的基礎,數字化涵蓋了產品與系統的設計、開發、測試驗證、運行與維護的整個生命周期(如圖3),數字化與創新緊密相關,所謂的創新,就是在整個生命周期的每個環節,我們都要尋求技術的升級,提高效率,包括產線設計與規劃、重構的效率,更為快速的開發應對變化的機器、面對變化的生產,如何實現高效的驗證進入小批量生產,運行中如何降低能耗、單位產品成本,通過維護方法創新,借助于新技術來計劃性的、可預測性的降低生產宕機、提升連續性。
創新的機器開發—基于模型的開發
數字化設計在于借助于建模來對物理的機器、產線進行仿真,因為在傳統物理的機器與產線上進行調試耗費大量的材料,并且問題并不容易被發現以及進行快速的調整,而借助于數字化的建模仿真平臺,可以對機械、控制進行仿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改變變量來尋找最優的控制模型與參數。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