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立冬已有半月,正是冬茶的采制時間,這個時候氣候逐漸轉冷,冬茶新梢芽生產緩慢,芽葉肥壯,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冬茶因此而在市場上的價格普遍高昂。
凍頂烏龍的產地在臺灣鹿谷附近的凍頂山,山多霧,路陡滑,茶農們采摘極為不易。事實上,很多茶葉的產地,如勐庫的茶山,都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道路蜿蜒崎嶇,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行走都困難,更別提采摘了,機械化采摘更是難上加難。
茶葉生產大國陷入低價競爭無序化困境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擁有悠久的飲茶歷史。百度發布的《2017茶行業大數據》中顯示,在中國4.7億人有喝茶習慣,與茶相關的搜索請求每天多達15萬次。我國年產茶約198萬噸,在全球茶葉產量中占比39.4%。
但是,我國雖然是茶葉生產大國,卻依然是采用傳統而古老的人工采茶模式。據中文互聯網數據中心相關數據來源顯示,每500克茶葉的芽頭大約有60000-80000個,這也就意味著每500克茶葉的芽頭需要人工采60000-80000次,非常耗時。
如果說人工采摘不易尚還能克服的話,那么,茶葉產能過剩導致茶農賺不了錢和大量采茶工的招收困難對于茶葉市場來說就無異于雪上加霜。茶葉市場的一度輝煌導致很多地區大面積無序開發種植茶葉,市場中的茶葉參差不齊,陷入低價競爭無序化困境,不少茶農都選擇丟棄茶園尋找新出路;而采茶工難招,已經是茶葉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日益嚴重。為此,很多茶園都采取了多開工資和提高相關待遇的方式來吸引采茶工人,勞動力缺乏加上用工成本的增加,使得單純勞動力成本占據總成本的65%以上,茶農效益低下。
在采茶工難招和采摘成本大幅上升的雙重壓力下,茶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實現茶園生產全面全程機械化迫在眉睫。
然而......
茶葉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低
我國的茶園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區,地域地形復雜多樣,且種植多為散戶,因此實現茶葉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有一定難度,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甚至不足10%,生產效率低下。沒有適用的機械成為制約茶葉機械化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大型農用機械無法在丘陵山區適用;行業內一貫重視糧食作物農用機械的研發生產,現有茶機廠多以組裝為主,自主核心技術方面比較薄弱,相關機械較少;而由于茶葉本身的文化特色和地域屬性,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導致了茶葉機械需求的多樣性,目前還尚無法滿足茶農多樣化、層次化需求;相關專業制造企業較少,難以形成配套能力高的產業集群,品牌效益和規模效益都比較薄弱。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飲茶本身就是一個享受過程,因為人們大多對于品質的追求會相對較高。一般來說通常把采摘的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稱作名優茶,而機采出來的茶葉,大多難以達到這個要求。雖然說這幾年茶廠引進了茶葉鮮葉分級機、色選機等機械,能夠對茶葉進行機械自動分級,但其精細程度相比人工采摘仍有一定差距。可以說,機械采茶做便宜的普通茶可以,但是名優茶或許還是需要人工采摘,消費市場的接收程度也是茶園難以大面積推廣機械化采茶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實現茶葉生產全面全程機械化?
在上個月,農業農村部在湖北省宜昌市召開全國果菜茶生產機械化現場推進會,研究部署加快推進果菜茶生產機械化工作。這是農業農村部第一次召開推進果菜茶生產機械化方面的工作會議,標志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在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的背景下,繼向丘陵山區機械化發起攻勢后,又開始向果菜茶機械化生產發力。
隨著農機行業L型趨勢的發展,部分傳統農機產品在市場中逐漸趨于飽和,部分農機企業致力于尋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小眾機型逐漸受到重視。而業內對于山區丘陵農機化發展問題也一直不乏思考和探討,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難問題進一步得以有效解決可以說也是茶葉機械化發展另一層意義上的進步。
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在農機領域的不斷深化應用,為茶葉全生產鏈中的相關農業機械發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術條件。同時,近幾年來隨著茶園區域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漸凸顯,碧桂園、東原、恒大、魯能、中鐵、奧園、金科、融創、保利、財信等品牌房企相繼入駐茶園,資金的注入無異于也是對茶園發展機械化的一種支持。
編后語:筆者認為,機采的應用其實還是要從茶園基礎培育做起。茶園標準化建設,平整的同排茶樹種植地塊才能更加便于機采機收。而一個適宜機采的茶園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造好的,同樣,適用的機械也無法一蹴而就,不妨多給這個行業一些時間。
雖然當前我國茶葉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較低,但隨著行業內外對其的重視程度加大,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研發平臺、人才隊伍、資金技術等都相繼投入到這個領域當中,不少企業都選擇了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技術推廣部門的橫向合作和聯合攻關,大力研發和推廣茶機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努力打造民族品牌競爭力,爭取盡早實現茶葉的全面全程機械化。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